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历史思维的生成、结构、特征与功能

    陈金龙;

    历史思维是遵循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重视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创造历史和评价历史的实践,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诉求,促进了习近平历史思维的生成。遵循历史逻辑是历史思维的前提,总结历史经验是历史思维的重点,揭示历史规律是历史思维的旨趣,把握历史方位是历史思维的关键,增强历史主动是历史思维的归宿。习近平历史思维基于大历史观,实现了历史与现在和未来的统一、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的统一、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统一。习近平历史思维开阔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增强了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推动了历史性难题的解决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彰显了历史的功能和价值。

    2025年04期 v.78;No.39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典型特征、动态测度与实践路径

    邹薇;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重大挑战,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球经济的大趋势。新型工业化的中国路径体现了既不同于早期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中国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结构、创新、效能、低碳、开放六个维度,全国和省级层面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都与经济发展正向相关,各地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工业规模和盈利能力、技术发明与开放水平、高新产业与科技投入、实体经济与绿色发展四大类。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路径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和标准体系,以及因地制宜培育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2025年04期 v.78;No.399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辩证法

    黄丹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体”与“用”的相互贯通构成其体用辩证法:从文脉传承的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下,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用观即“源流根枝之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辩证法从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提出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性解答;从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辩证法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路径,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5年04期 v.78;No.399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哲学研究

  • 从“好政治”的观点领会青年马克思关于政治的学说

    张文喜;

    人们对青年马克思在政治哲学传统中的定位颇有些踌躇:对哲学来说太过于政治,对政治来说则又太过于对当前意识中的现实敏感。海德格尔等人为马克思安置的位置,都是由此两端确定的。人们满足于想表明现实意识受制于形而上学的控制,同时又强化费尔巴哈哲学对所谓马克思人本政治的模塑。但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这里不仅比在黑格尔那里表现得更深刻、更激烈,而且展开得更恢宏。这个问题不能根据他对哲学反题体系的追求来定调,只能归结于他对哲学化的政治和革命化的政治的深化。在马克思这里,有一个隐而不彰的关于什么是好的政治的问题。一个反抗骄纵国家的世界必将无产阶级自由原则提升到人的实现的高度。所谓“马克思和黑格尔的问题”的意义不应归结到德国传统,而要归结到在英法寻找新的原则。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功利主义的批判表明,理论在一国的实现和满足这个国家的要求必须避免一切形而上学的影响。

    2025年04期 v.78;No.399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数字智能的通用迷思

    王天恩;

    以ChatGPT和Sora等为标志,人工智能全面步入数字智能发展阶段。数字智能基于统计模型通过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世界情境进行自然语言和视频处理,获得了在既定大数据范围内甚至超越人类个体的自然语言和视频处理及超强泛化能力,促成了人工智能通用性的空前发展,引发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步入通用人工智能轨道甚至已经通用化的观点对立,关于数字智能的发展由此陷入通用性和通用化构成的通用迷思。数字智能的通用迷思根源于其通用性极度扩展,而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和“通用化”是两个不能通约的概念,即使数字智能通用性无限叠加,也不会走向人工智能的通用化,其中涉及两种不同范式的根本转换。作为信息编码层次的人工智能,数字智能的意义不在于人工智能的通用化,而在于从自然语言到广义语言、从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到纳入世界情境的通用性发展。

    2025年04期 v.78;No.399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伯林积极自由观研究:历史演进与当代阐释

    姚新中;毛雪婷;

    对以赛亚·伯林积极自由观的分析应在历史维度中进行。在伯林之前,以T.H.格林为代表的英国观念论者为积极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伯林所批评的积极自由的初始形态。伯林认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源自“成为自己主人”愿望的积极自由,如果基于“自我二分”并以理性主义“真实自我”为导向,会演变为一种压迫性力量。伯林的这一批评促使查尔斯·泰勒和约翰·克里斯特曼对自我观和理性权威进行反思,进而推动了积极自由的当代阐释及发展。对积极自由的纵向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伯林积极自由观的本质和价值。伯林并未明确给出积极自由的定义,也未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缺失正是学界对其积极自由观产生多种解读并持续争论的根本原因。伯林批评积极自由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理解积极自由含义的三个关键要素:自我观、理性观和自我实现。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积极自由观念的内涵。

    2025年04期 v.78;No.399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互惠伦理的内涵、依据及其践行

    龚天平;胡莹;

    互惠伦理是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重要构成。互惠意指个体基于自我意愿或利益帮助他人以增进他人利益并期待未来可以获得某种回报的动机或行为;互惠伦理意指交往各方以互惠方式,把自己的自利或利他偏好付诸行为,且对方应当自觉负有回报义务的伦理。互惠伦理主要包括积极互惠伦理和消极互惠伦理。互惠伦理之所以可能,是建立在行为能力、理性能力、同感能力等一系列具体条件的基础上的。只有得到人们的恰当践行,互惠伦理才能走向稳定。互惠伦理践行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奖惩制度、他人评价与监督等外在约束和个体内心道德自律即内在约束,实践中还需要合理对待欺骗者,互惠行为也要禁害第三方以趋善避恶。

    2025年04期 v.78;No.399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历史学研究_民本思想研究

  • 从心性到政治:陆九渊民本思想的政治向度

    欧阳祯人;杨永涛;

    民本思想是陆九渊心学的核心指向,它的政治向度从心学母体中孕育而生,转进为一种具有平民精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范式。陆九渊将“本心”提撕到“天理”的哲学高度,以“人无贫贱皆向善”的悲悯情怀彰显“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人学立场。陆九渊从理势之辨、君臣之分、君民之义等多个视角构建起以生民关怀为理论诉求的政治哲学和以政治向度为核心表征的民本思想。以“从心性到政治”的阐释理路进行分析,陆九渊民本思想的政治向度体现在政治理念、政治实践和政治教化三个层面。由此,陆九渊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得以深构。

    2025年04期 v.78;No.399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民本思想的理路——从《尚书》到《孟子》

    谢远笋;郭齐勇;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配,其一是“德不配位”,即无德之人登上了不该有的权位,这牵涉到革命的问题;其二是“有德无位”,即大德之人没有取得应有之位,此种情形涉及时遇的问题。

    2025年04期 v.78;No.399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从帛书《易传》管窥先秦儒家“爱民”观念的展开与变迁

    陈仁仁;

    帛书《易传·系辞》云“理材正辞,爱民安行,曰义”,与此相应的今本《易传·系辞》作“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两相比较,“材”通“财”,不会带来文本的思想差异,而“爱民安行”与“禁民为非”之间的文本差异,显然包含着一种思想的差异乃至变迁。由此上溯于孔子,下至于孟子。由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发展出“爱民”观念的可能性,到帛书《易传》和战国简明确提出“爱民”的思想观念,并辅之以“义”,再到今本《易传》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从而进一步凸显“义”的独立价值,最后到孟子的“仁民”思想,形成了一条先秦儒家“爱民”观念的变迁与发展线索。这条思想线索有一个更深层的内在的思想基础,即以“仁义之道”为“人道”,并赋予人性,落实于社会生活,从而对传统社会民众的政治主体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5年04期 v.78;No.399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经济学研究

  • 新自由主义、发展主义的价值指向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权益保护

    梁东新;张智勇;

    新自由主义认为,刚性的劳动力市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发展主义则将注意力集中在GDP量的增长方面。两相结合,急于谋取发展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以实施弹性劳动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去国家干预、重市场开放的建议。基于理念、历史节点和政治上的契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嵌入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纲领中。但实践表明,劳动者权益边缘化的价值取向并未助力其发展,相反,却带来了劳资冲突与政局动荡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反观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到深化,劳动者权益中心化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中国式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发展动因。

    2025年04期 v.78;No.399 10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经济学研究_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

  • 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监管创新

    戚聿东;栾菁;

    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对数字市场的跨时空性、多边市场性、动态演进性和数据驱动性等新特征,传统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监管属地原则不适配、传统相关市场界定方法不适配、静态监管理论不适配、价格取向的监管标准不适配等诸多不适应。基于工业经济特征,传统市场监管已经形成理念、目标、职能、工具四位一体的成熟体系。面对数字经济的新特征与传统监管体系的错位,市场监管需要进行创新导向的系统性变革。具体而言,应该从命令—控制走向包容审慎,从干预市场走向服务市场,从事后合规控制走向事前创新引领,从使用刚性工具到使用回应性工具,从而系统性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

    2025年04期 v.78;No.399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数字化转型兼顾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张彩云;陈阳;

    数字化转型在方便人类工作的同时,也为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数字化时代国家和个人面临的重大考验。目前来看,数字化转型可以兼顾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即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真正推动高质量就业。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化转型通过生产率效应扩大就业规模,通过劳动力替代效应优化并稳定就业结构。从时间维度出发,短期内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劳动力替代效应发挥作用,长期内主要通过生产率效应发挥其兼顾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作用。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充分发挥其在兼顾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方面的长处,可为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78;No.399 13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法学研究

  • 涉外法治本体论与域外立法管辖的适度性

    马得懿;

    涉外法治的概念和体系是对传统国内法和国际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涉外法治极有可能发展成第三种法律形态。本体论视域下的涉外法治的核心在于强调涉外法治的内涵、性质以及运作模式,属于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域外管辖上的结合和互动,其制度表征是域外立法管辖体系的改良、优化和重塑。在公法和私法界分的前提下,涉外法治的体系不宜毫无限制地扩张,更不能将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体系纳入涉外法治的体系之内,而应该限制在公法领域的域外立法管辖体系之内。涉外法治的限缩主义是由管辖权界分的复杂性和公法领域的域外立法管辖的适度性决定的。公法领域域外立法管辖适度性的配置,至少应该遵循两个路径,即重视域外立法管辖的类型化和强化国际礼让在域外立法管辖规则中的融入。

    2025年04期 v.78;No.399 14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碳排放配额分配的法律属性与法律控制

    王清军;

    碳排放配额分配在碳市场交易制度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具备促进分配正义、实现激励相融等复合功能。传统行政行为理论范式之下的行政许可说、行政确认说等,要么针对配额分配的起始节点进行判断,要么面向配额分配的结果节点进行判断,不能完全涵盖配额分配活动全貌。分配行政理论虽然呈现了利益或负担分配的基本样态,但其与配额分配属于不同范畴,故不宜将配额分配纳入分配行政予以定位。配额分配主要是指由设定配额总量、确定重点排放单位、制定和执行配额分配方案等组成的多阶段、复合性行政活动。在行政过程论范式之下,碳排放配额分配分别呈现出内部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等不同法律属性,需要分别从创设依据、优化程序设置以及完善救济机制等方面对不同属性的配额分配活动施以相应法律控制。

    2025年04期 v.78;No.399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及其合宪性控制

    李雷;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同属环境治理体系的两大核心工具,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政策种类繁多、层次复杂、内容广泛,环境政策法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可尝试以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为划分依据,将环境政策按照形式和实质标准有序分类。同时,还必须明晰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基本原则,总体上应该遵循谦抑性、充分性、有限性等原则,确保生态环境法典对环境政策的科学合理吸纳。此外,还应通过分析归纳瑞典、法国、美国等域外国家环境政策融入环境立法的经验,参考水污染防治政策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过程,探寻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可行路径。如环境政策的宏观精神可直接采纳,环境政策的具体制度应转化吸收,环境政策话语需转化为法律话语,党政联合发文有必要选择性融入等。未来应该继续强化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合宪性控制,从控制主体、标准、程序三个维度着手,共同构建政策入典的合宪性控制机制。

    2025年04期 v.78;No.399 17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下载本期数据